專業觀點

對特定的主題好奇,或是正被困擾著嗎?我們的心理師有各種不同的專長,歡迎來這裡找找,或許能給正在困擾中的你一點幫助!

你最討厭自己的那些個性,有可能都是受過傷的痕跡

2024-11-10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每個人都有不喜歡自己的一面,尤其是在情緒失控的時候,這通常不是天生的,而是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造成的。這種「失控」行為其實有其功能,例如「暴怒」讓他人聽你說話,「焦慮」促使你追求完美以避免責罵,而「憂鬱」則讓你記得照顧自己。這些反應常常源於曾經的創傷,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。即使我們長大後離開了傷害的環境,這些情緒和身體感受仍然存在...

你不是愛生氣,而是忘了怎麼悲傷

2024-11-10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情緒是珍貴的,憤怒和悲傷都能幫助我們更真實地生活。憤怒提醒我們保護自己,而悲傷則讓我們懂得依靠他人。在諮商的過程中,情緒的流動象徵著自我接納,然而,很多人因成長過程中,因為教育或所處的環境暗示,學會用憤怒來替代悲傷,這會使憤怒的原始功能無法發揮,而讓你在遭遇挫折時感到孤單。情緒的健康表達是自我療癒和關係修復的關鍵,因此,學習重新認識和接納所有情緒至關重要...

會玩,才能長得好—遊戲是孩子的天性

2024-12-1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對孩子而言,遊戲不僅是娛樂,更是一種語言,幫助他們探索內心、理解世界。孩子透過遊戲表達情感與想法,遊戲成為我了解孩子內心的重要媒介,也是協助他們解決情緒困擾的有效工具。

伴侶諮商師在治療室中的看見:你的伴侶是你的「隊友」嗎?

2024-12-20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你和你的伴侶如何處理衝突與價值觀差異?關鍵不在於爭論內容,而是如何應對這些差異。首先,當感到不舒服時,應避免指責對方,而是表達自己的需求,將伴侶視為「隊友」共同解決問題。其次,當面對困難時,選擇走向對方而非逃避,是維繫關係的關鍵。很多人在經歷情感創傷後,會將對方推開,導致關係疏遠。文章建議,勇敢地與對方面對問題,有助於深層理解與療癒傷痛,從而加強伴侶關係的韌力。

壓力現形記(上)辨識壓力的身體訊號

2025-1-3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壓力常透過身體、情緒和行為的微小變化來提醒我們。當我們感到莫名悲傷、焦慮或生氣,或是出現心悸、失眠等身體反應,這些都可能是壓力的警訊。壓力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互動、思維模式和日常習慣。只要與平常狀態不同,就應該警覺到壓力的存在。

壓力現形記(下)用這幾招找回平靜步調!

2025-1-3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我們無法避免壓力的出現,但可以選擇用更柔和的方式與它共處。這篇文章分享四個簡單又實用的技巧,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喘息的空間,不僅能有效釋放壓力,還能帶來踏實與平靜,讓我們重拾生活的主導權。壓力是我們身體發出的訊號,提醒我們停下腳步、照顧自己。下次感到壓力來襲時,不妨試試這些方法,好好善待自己,找到屬於你的步調與節奏。

聰明的吵架,使我們更靠近

2025-1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美國伴侶治療先驅John Gottman研究發現,69%的伴侶衝突源於無法解決的歧異,如金錢觀、育兒方式等。因此,重點不在於衝突內容,而是「如何衝突」與「如何在差異中對話」。成功的伴侶擅於看見對方的優點,透過平時的正向互動累積信任,使雙方在衝突中更願意理解彼此的感受。此外,避免帶著指責態度,將「人」與「問題」分開,專注討論具體事實,減少翻舊帳和情緒化語言,更能促進有效溝通。伴侶關係需要透過智慧的衝突處理,從而在差異中建立更深的連結與愛意。

當你在愛情裡感覺失去自己

2025-1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這篇文章寫給第一次失戀的人,提醒大家失戀雖痛苦,但也是認識自己的機會。分手後的自我懷疑與不被喜歡的感覺,可能讓人迷失,但這種混亂與情緒波動是正常的。戀愛像走進他人的世界,分手則迫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與需求,並創造改變與選擇的空間。
失戀後,重要的是接納當下的自己,無論憤怒、傷心或徬徨,都不必急著找到單一原因,也不要過度責怪自己或對方。失去關係帶來的獨處時間,可以用來認識自己、嘗試新事物、甚至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改變雖然令人畏懼,但接納自己所有的樣貌,最終能幫助我們從傷痛中成長,成為自己更喜歡的樣子。

躺平族

2025-1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「躺平族」是一群對生活缺乏熱情與追求的年輕人,他們選擇過簡單生活,不結婚、不買房、不賺大錢,滿足基本需求即可。這一現象的背後,反映出傳統教育模式的單一性和壓抑性,讓孩子無法在成長中探索興趣與潛能。過度強調學業成就,讓與「成就」無關的活動被視為浪費時間,忽視了試誤與探索的重要性。相反地,真正的熱情來自自主選擇和參與感,無論是孩子的成長還是成人的工作,擁有自由嘗試與犯錯的空間,才能激發興趣與活力。只有透過親身努力與探索,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方向。

失眠怎麼辦:三個幫助睡眠的小技巧

2025-1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失眠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困擾,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改善睡眠品質。首先,可以試著建立固定的睡前儀式,像是洗熱水澡、聽輕音樂冥想,這樣有助於放鬆身心,讓大腦逐漸放空,準備進入休息狀態。其次,對於腦袋總是不停轉的人,可以通過「跟隨慢節奏」的技巧,聽低頻的音樂並專注於呼吸,幫助調整自律神經,讓身心放慢,達到入睡狀態。最後,避免因為焦慮而更難入睡,若發現自己躺著睡不著,可以起來喝水或放空一下,等有睡意時再回床上,這樣能減少對睡眠的壓力,幫助自己更輕鬆入睡。

心情不好真的會影響身體健康嗎?或許你需要的是一點覺察的空間

2025-1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。當負面情緒被壓抑時,會積累成為身體的負擔,導致健康問題。情緒本身是中性的,重要的是是否允許自己感受與表達這些情緒。若能傾聽身體的需求,及時釋放積壓的情緒,身體將回到平衡狀態。習慣性忽視內在感受會對健康產生長期影響,因此,建議每天花時間關注自己身體的狀態,為自己提供放鬆和照顧的空間。

藝術治療如何撫慰失落悲傷(上)

2025-1-16  |莊馥嫣 藝術治療師
失去心愛人事物所帶來的悲傷,是身而為人必經的過程,而藝術治療,可以陪伴處於失落悲傷的人們,以溫和的方式進行哀悼,撫慰內心的傷痛,擁有適應新生活的力量。不同的藝術媒材,會帶來不同觸感質地,對於失落悲傷具有多元的療癒效果;而完成的作品也能成為一份紀錄與留念,讓經歷哀悼的當事人,在生活中多一份支持與陪伴。

藝術治療如何撫慰失落悲傷(下)

2025-1-16  |莊馥嫣 藝術治療師
身分轉換,會帶來新的改變與壓力,並失去就有熟悉的模式,因此是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失落悲傷經驗,對於人們的影響甚深,然而卻較容易被忽略。面對身分轉換的失落悲傷,藝術治療提供不同媒材與談話的可能性,讓來訪者消化沉澱,好好道別舊的身分,適應新的身分,完成過渡期間無形的哀悼。

總是肩頸痠痛、胸口悶嗎? 可能是焦慮在說話~

2025-1-18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肩頸緊繃、胸悶可能不只是身體不適,而是焦慮發作的訊號。廣泛性焦慮症(GAD)是一種長期對生活事件過度擔憂的心理狀態,伴隨注意力不集中、肌肉緊繃、睡眠困難等症狀,且持續至少六個月。適度的焦慮能幫助我們應對挑戰,但過度焦慮會降低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,甚至引起慢性病。當焦慮干擾生活時,尋求心理專業幫助非常重要。心理諮商能緩解焦慮,探索其根源,幫助你找到生活的平衡。別讓焦慮掌控你的生活,現在就行動,讓自己輕鬆自在!

腦內風暴:淺談憂鬱症及常見治療方法

2025-1-21  |黃微媄 諮商心理師
憂鬱症是一個離我們有點遠卻又很近的現代疾病。讓我們一起來認識,憂鬱症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。而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照顧自己,並且信任精神醫學及心理諮商等專業資源,能夠幫助我們走過憂鬱幽谷。

母女戰爭與重生之路

2025-2-7  |陳郁姍 諮商心理師
母女關係的僵局是控制與反控制的組型,當事人可以藉由心理諮商覺察和反思,畢竟這是長期置入的觀念和情感,無法視為異物排除,如果想全部清空替換,也就落入「唱反調」的迷思,以為反其道而行就可擺脫,其實沒有走出自己的路。

重塑母女關係是從融合走向兩個獨立的個體,當女兒愈是作自己,母親也會改變對關係的看法和應對方式,心理諮商陪伴當事人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,停止將能量消耗在「愛」與「債」的糾葛,朝向更理想的自己和母女關係。

藝術治療如何陪伴心中的痛苦?

2025-2-7  |莊馥嫣 藝術治療師
藝術像是一座橋梁,能讓藝術治療師陪伴來訪者碰觸與表達內在的痛苦。存在主義的藝術治療取向認為,當痛苦能被看見與同理,而不是被忽視時,內心的疼痛反而有機會能夠緩解。而當來訪者帶著這樣的經驗,即便治療結束以後,仍會因為更相信與感受到外在溫暖與內在自身的力量,而更有勇氣在生命中前行。

心理諮商會不會讓人變得依賴?

2025-2-12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當我們進入心理諮商,可能會逐漸感受到被理解的安心,但也可能開始擔心:「我會不會變得太依賴心理師?」如果諮商結束,會不會無法獨立面對生活?

其實,諮商的目標並非讓人產生依賴,而是幫助我們培養「自我支持」的能力。心理師陪伴我們覺察情緒、理解自己,並找到支撐自己的方法。改變的力量來自我們自己,而不是心理師的引導。

心理諮商就像一場心靈旅程,心理師是嚮導,但最終能走出自己的道路,始終是我們自己。

伴侶諮商-關係的修復與成長

2025-2-18  |鄭人宜 諮商心理師
伴侶諮商不同於個別諮商,充滿情緒張力,常見關係僵化、衝突激化的情況。許多伴侶歷經長期努力卻無法改善問題,進而尋求協助。然而,他們可能擔心諮商師會偏袒一方,或害怕伴侶說出讓自己不適的話。

伴侶諮商師並非裁判,而是透過核對知覺、探索互動模式,協助雙方理解問題如何產生,進而找到解套方法。

成為心理師,原來是這樣的過程!

2025-3-17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自稱「心靈導師」的人以高額費用吸引學員,甚至假借「療癒創傷」之名行詐財之實,讓不少人對心理相關服務產生疑慮。這篇文章將介紹心理師的養成過程,包括取得碩士學位、完成嚴格實習、通過國家考試與持續進修,幫助大家了解心理諮商的專業性。此外,也提供辨識合法心理資源的方法,如確認心理師執照、費用透明與自主選擇權,避免落入不當機構或心靈詐騙的陷阱。

心理諮商都是負能量?

2025-3-17  |鄭人宜 諮商心理師
心理諮商不只是承接負能量,更是見證案主在困境中展現的韌性與希望。這份歷程既美好又動人,讓每一位諮商心理師都全心投入,只為能在諮商室內與案主一同經歷、陪伴與見證這份蛻變與成長。

Netflix影集《混沌少年時》觀影心得

2025-4-5  |徐菀庭 諮商心理師
本篇微雷!建議觀賞完影片再閱讀~

隱藏的愛情:我的伴侶不出櫃,該如何面對?

2025-4-24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當伴侶選擇不出櫃時,我們往往會感到迷茫與孤單,甚至開始質疑這段愛情的未來。可是,出櫃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,背後隱藏著無數掙扎與恐懼。透過開放的對話和相互理解,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彼此的壓力與痛楚,也許能找到一條共處的平衡之道。愛情不應該被隱藏在秘密中,它應該讓我們感到自由和坦然,無論是否能公開。最終,我們可以選擇是否繼續走下去,但這個選擇應建立在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理解與愛護上。

我不是不講理,只是我真的好委屈

2025-4-26  |蔡秉儒 諮商心理師
伴侶之間最深的誤解,常常發生在「我已經說了,你卻不懂」的時候。「愛情的三層樓」結構,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溝通困境,揭示那些被忽略的情緒需求,以及我們在愛裡真正渴望被看見的地方。

心理諮商是什麼 ? 從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中的觀後心得

2025-4-26  |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
現代人常因壓力或人際問題陷入低潮,這時心理諮商能提供有效的幫助。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以蛤蟆先生接受諮商的故事,展示如何透過心理師引導,探索童年經驗及其對成年後的影響,並逐步建立自我覺察、情緒調節與促進改變。書中採用溝通分析理論,解釋內心的兒童、父母、成人三種自我狀態,透過覺察這些狀態,來談者能更成熟地應對人生,邁向成長與幸福。

自傷不是想死,是痛苦的訊號——孩子為什麼會自傷?

2025-5-1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當父母發現孩子有自傷行為時,常常會感到震驚、恐慌、不知所措。對孩子來說,那可能是一種「能感覺自己還活著」的方式,或者是「轉移注意力」,讓自己「冷靜下來」的一種手段。他們並非真的想傷害自己,也不是在威脅大人,而是在情緒無法承受時,用身體的疼痛來換取片刻的釋放與穩定。當你發現孩子的傷口,別急著質問與責備,那不是「想不開」,而是「想活下來的一種努力」。

傷口在說話:青少年自傷下的4個情緒困境

2025-5-1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青少年自傷行為,往往讓父母心疼又困惑。青春期原本就是一段劇烈變動的時期,再加上現代的環境壓力,孩子的心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與複雜。從生理與心理的變化、 社群媒體與同儕壓力、對未來的不確定感,以及情緒表達的困難,孩子面臨的壓力慢慢累積成一顆越來越沉重的石頭。自傷,往往是他們在無助中選擇的表達方式。

發現孩子自傷,家長能做什麼?—三個陪伴自傷孩子的關鍵

2025-5-1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當孩子出現自傷行為,父母的情緒穩定與理解是關鍵支持。透過傾聽不批評、引導替代情緒調節方式,以及關心但不過度聚焦傷口,能陪伴孩子走出情緒風暴。如有需要,也別忘了尋求專業協助。

冷漠只是我的保護色- 逃避型依附如何擁有親密關係?

2025-5-8  |陳郁姍 諮商心理師
逃避型很理性、重視思考,很少有情緒化的表現,他們需要被尊重和給予空間。跟逃避型相處需要理解他們「逃跑」的需要,愈是追趕反而會使他們逃得愈遠,與人親密帶來的責任或承諾的壓力,容易喚起過往他人「以愛之名」的壓迫感。逃避型會使所愛的人難過,自己也失去被愛的機會,這樣的虧損太不值得了!在心理諮商裡逃避型可以學習表達需求和感受,細膩而漸進地獲得「矯正性的經驗」,真實的自己可以被認識和接納,也就沒那麼需要逃跑了。

我這麼努力愛你,你怎麼看不見

2025-5-8  |蔡秉儒 諮商心理師
許多來到諮商室的伴侶,最大的痛苦不是不愛,而是「我明明做了這麼多,對方卻毫無感覺」。在愛裡真正讓人疲憊的,不是付出太多,而是愛沒有被對方「收到」。

「你是不是不愛了?」:談焦慮型依附與關係中的不安

2025-5-11 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焦慮型依附常見的內心掙扎:渴望被愛,卻也深怕失去愛,容易因小細節而懷疑對方是否還在意自己。不安往往源自不穩定的早期關係經驗,讓大腦習慣用「確認愛」來獲得安全感。當焦慮來襲,不妨試著透過「看見它、等一下、我是誰、說出來」四步驟安撫內在不安。學習建立內在的安全感,比等待外在的保證更能帶來平靜。我們都在學習如何愛與被愛,這條路值得溫柔走下去。

壓倒關係的稻草

2025-5-15  |鄭人宜 諮商心理師
當關係中出現冷淡、誤解與尖銳對話,許多人懷疑是否還有靠近的可能。身為伴侶諮商師,我看見每段衝突背後,都是渴望被理解的訊號。在諮商中,不是分對錯,而是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雙方卸下武裝、說出底層的想法與感受。引導伴侶用更有溫度的語言表達脆弱,也學習用更能接住對方的方式回應彼此。關係的修復需要時間、勇氣與願意靠近的腳步,而我會在這段路上,陪著你們一起前行。
閱讀全文

給你或你所愛的人:一種不須說話的療癒方式

2025-6-12  |莊馥嫣 藝術治療師
有時候,心裡有很多情緒,卻不知道怎麼說出口;也可能是你身邊的人正在經歷低潮,而你想幫忙,卻不知道怎麼靠近。藝術治療是一種不一定靠說話,也能被理解的方式。透過創作,用圖像、顏色、形狀來表達自己,不需要畫得好,只需要願意開始。治療師會在過程中陪伴你,看見創作裡的感受與需要。
閱讀全文

「我過得好痛苦,為什麼我不能怪ooo?」

2025-6-13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人啊,都是過往人生經驗的產物,現在的卡關,可能是受到原生家庭、一個創傷或霸凌、一段愛情、某一句話的影響。常遇到個案會問我「回顧過往與甩手往前,哪一個才對?」對我來說,它們是一個歷程:你可以先怪,把情緒說出來,因為那是真實的你。當你被理解後,才有空間想:『接下來我要怎麼走?』很多人卡住,不是不想往前,而是傷口從沒被好好看見,甚至被要求『別想了,趕快好起來』。讓心裡師陪你一起聽聽傷口在說什麼,再一起找出自己的路。
閱讀全文

那些沒有爭吵,卻漸漸變遠的婚姻

2025-6-14  |蔡秉儒 諮商心理師
婚姻中有時沒有爭吵,卻漸漸疏遠,是因為缺乏情感連結與安全感。依戀三元素——「我感覺到你」、「我知道你」、「我影響了你」——是關係穩固的關鍵。很多關係的困境源自第一層的缺失。從理解彼此的感受開始,是重新靠近的起點。
閱讀全文

當創傷記憶闖入:讓身體回到安全感的所在

2025-6-17  |鄭人宜 諮商心理師
創傷記憶是來自過去強烈衝擊經驗的印記,常以破碎片段的形式出現,包含感官、情緒與意象。這些記憶會觸發我們的生存本能反應(戰、逃、僵),讓我們無法安穩地活在當下。面對創傷記憶的侵入,首要之務是安頓自己,讓身體感受到「此刻的安全」。安全感的建立,能協助我們開始轉化創傷經驗,不再被其綁架,也不必急於「解決」,而是學會以溫柔而穩定的方式與之共處,為自己的療癒打開一扇門。
閱讀全文

憂鬱症會自己好起來嗎?憂鬱發生時該如何尋求協助

2025-6-17  |邵于軒 諮商心理師
當你長時間情緒低落,別急著只靠撐過去。雖然每個人都有自癒能力,但若低落情緒持續超過兩週、影響生活,可能是憂鬱症。常見症狀包括無望感、無力、睡眠或食慾改變、自我否定與自殺念頭。輕度憂鬱可透過生活調整改善,但中重度憂鬱往往需專業協助。建議從覺察情緒開始,搭配心理諮商與必要的醫療介入,同時建立支持系統。心理諮商能協助理解情緒來源、調節壓力、修復自我價值,陪伴你逐步走出低谷,重拾希望。
閱讀全文

讓結束也能成為新的開始

2025-7-7  |張慧嬅 諮商心理師
關係的結束可能在心裡留下空白和隱隱作痛。複雜的情緒交織在心頭,讓人一邊想放下,一邊又怕失去回憶和那段關係中的自己。其實,告別不必急著放下,而是慢慢經歷、允許悲傷,練習在失落中前行。如果你也正面對這樣的心情,心理諮商可以陪伴你,一起梳理與看見,讓結束成為重新認識自己的開始。
閱讀全文

比不上別人的痛,就不算痛嗎?

2025-7-12  |曹筳 諮商心理師
「心理師,我這樣算是有創傷嗎?算不算嚴重?」其實,創傷不是一場痛苦的比大小,也不需要他人認證才有資格感到受傷。重點在於它對你生命帶來的影響與痕跡,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受,覺得自己是不是「太小題大作」或「不值得被理解」時,也許正是你的傷口最需要被看見的時候。心理諮商的目的,不是評斷你的痛苦是否達標,而是陪你理解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你,並一起尋找照顧自己的方式。你的感受很重要,值得被溫柔對待。
閱讀全文

別只為我改變,也請你感覺我

2025-7-12  |蔡秉儒 諮商心理師
很多伴侶在日常中其實做了很多調整,也努力維繫關係,卻還是覺得不夠靠近。為什麼?依戀取向的伴侶諮商提醒我們,關係最穩固的基礎,其實是「我感覺到你」的安全感。不是改變自己來配合對方,而是感同身受、一起站在情緒裡。這篇文章想邀請你一起練習——讓感受被理解,讓關係重新回到心和心的連結。
閱讀全文

幫自己無線(限)充電

2025-7-15  |鄭人宜 諮商心理師
當我們感到疲憊、沮喪、缺乏動力時,正是我們需要「充電」的時刻。生活中的無線充電不只是休息,我們可以透過三種連結重新獲得能量:與自己連結,每天留一點時間傾聽內心感受;與他人連結,透過被理解與陪伴修復孤單的心;與大自然連結,在陽光、樹葉、微風中找回平靜與節奏。真正的療癒不靠努力,而是從允許自己停下來、重新連結開始。這三種連結,就是每個人最溫柔、最穩定的無線(也是無限喔)充電方式。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