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諮商是什麼 ? 從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中的觀後心得

APR 26, 2025

當生活陷入低潮時,心理諮商能提供什麼幫助?

現代生活中,我們常因工作壓力、人際關係或內心的迷茫感到不堪重負。你可能會希望有一個人出現,可以理解自己與接納自己,這時,你或許可以考慮心理諮商。

從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書中,作者透過蛤蟆先生的故事,細膩呈現心理諮商的過程與轉化,用簡單的對話與表達,卻讓人深刻理解心理諮商如何幫助我們探索內心、找到方向。

蛤蟆先生的故事:心理諮商的啟程

書中主角蛤蟆先生一開始因陷入低潮而對生活失去熱情。在朋友的勸說下,他前往尋求心理師蒼鷺的協助。起初,蛤蟆先生並不認為自己需要諮商,甚至認為是朋友要求他來。

然而,心理師蒼鷺的一句話:「到底誰才是我的當事人?你,還是你的朋友?」讓蛤蟆開始反思自身的需求,真正踏上了諮商的旅程。

這種情況在實際諮商場域也很常發生,很多的來談者其實不太確定自己需不需要諮商,甚至是因為別人而來,但諮商是唯一一段「以自己為主體的關係」。因此,不管來的原因是什麼,有沒有意願踏入諮商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。

心理諮商在做什麼?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

透過與蒼鷺的十次對話,蛤蟆逐漸察覺到自己情緒的根源——童年與父母相處的影響。他的父親性格嚴厲,使他長期背負著無法達到標準的心理壓力,進而影響了他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感。

這些壓抑在內心的感受,唯有透過心理諮商深入的探索,才有機會浮出檯面,並且從中被理解,這也是為什麼心理諮商會被說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。

主要目標是幫助當事人:

自我覺察:理解自己的情緒、行為模式及其背後的原因。

情緒調節:學習如何健康地應對困難與壓力。

促進改變:發展新的視角與能力,改善生活中的挑戰。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中的治療觀

書中,心理師蒼鷺採用了溝通分析理論,解釋了三種自我狀態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:

兒童自我狀態

由童年的情感記憶構成,表現出天真、依賴或適應環境的行為。例如,蛤蟆對父親的順從行為,源於他為應對父親的嚴厲而養成的適應模式。

父母自我狀態

代表內化的價值觀與規範,有時以批判或自我貶低的形式表現。蛤蟆因無法滿足父親的期待,對自己產生了嚴苛的自我批判。

成人自我狀態

一種理性、現實的自我狀態,能幫助我們面對當下的挑戰,做出更適合的反應。

透過覺察這三種自我狀態的影響,蛤蟆逐漸釋放過去的情緒負擔,發展出更成熟的應對方式。

心理諮商如何幫助我們成長?大概有以下步驟

建立安全的關係
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立關係,心理師提供一個接納且不批判的環境,讓個案能夠安心、自在表達內心感受。

促進情緒的表達
在諮商過程中,來談者能挖掘被壓抑的情緒,有機會去看見潛藏的傷。

增進自我的轉化
透過諮商,來談者開始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的情緒、關係模式,並可以逐漸以新的經驗來取代舊有的模式。

收穫與定期追蹤
當來談者逐漸能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,這時就可以與討論諮商的結案或是約定後續的定期追蹤。

從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中學到的啟發

心理諮商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方式,更是一個深度探索、追求自我成長的過程。書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示了心理諮商背後的意義與價值,讓讀者明白情緒的困境並非不可改變,而心理諮商能幫助我們找到通往成熟與幸福的道路。

給對這本書好奇的你

當你感到迷失或低潮時,不妨向心理師尋求協助,透過諮商來認識自己、擺脫情緒的困擾,邁向更成熟的人生。如果你也對心理諮商感興趣,不妨從這本書開始,探索屬於自己的成長旅程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