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現在過得好痛苦,為什麼我不能怪___?」
「我現在的卡關、壞習慣,甚至低潮,好像都跟ooo脫不了關係。卻有人告訴我:『你老是在怪別人、留在過往,幹嘛不往前走?』這讓我好困惑,到底該怎麼想?難道我只能吞下傷口,自己學著癒合?」
這些話,我在諮商室聽過好多次。
每次聽到,我都能感受到話語裡沉甸甸的情緒:不只是痛,還有沒被理解、沒被看見的孤單。
我喜歡用生活化的例子聊這件事。
看過爆料公社的影片嗎?車主被另一輛車擦撞,下車後滿肚子火,罵得很大聲。對方或許馬上道歉、說會賠償(這已經算很不錯了吧),但被撞的車主還是氣得不得了。底下留言通常兩派:一派說「人家都道歉了,你是在氣什麼?」,另一派說「道歉能解決問題嗎?我的車被撞耶!」
我們來看看被撞車主的心裡:他不只氣車子被刮花,他還被嚇到了,心裡翻騰著一堆情緒。如果這時沒人理解、沒空間讓他抒發,光道歉或賠錢,填不上心裡的洞。就像你的傷口,當你說「這都跟ooo有關」,其實是渴望有人聽見你有多委屈,懂你身在其中的沒有選擇。
「那些傷口」真實存在
影響你的行為、選擇,甚至你怎麼看自己。
想追究傷口來源,怪罪讓你受傷的人,完全沒問題。當你把傷口拿出來,卻沒人陪你看、聽,你會覺得更孤單,甚至懷疑自己不該有這些情緒…
我最常做的是陪個案去看傷口:
「它現在在跟你說什麼?」
「什麼時候會特別痛?」
有時,個案會說:「我也不知道,只覺得好委屈,為什麼要我承擔這些?」
這時,我會陪他們一點點把傷口想說的話說出來,並且聽懂他。因為我相信,理解是最好的藥。當傷口被看見、被聽懂,你就會慢慢有力氣面對、療癒。
也有人接著會問:「回顧過往與甩手往前走,哪一個才對?」
我覺得這不衝突,他其實是一個歷程:你可以先怪,把情緒說出來,因為那是真實的你。當你被理解後,才有空間想:『接下來我要怎麼走?』很多人卡住,不是不想往前,而是傷口從沒被好好看見,甚至被要求『別想了,趕快好起來』。
「先陪你看傷口,再陪你找路」
是我的信念。
諮商是個讓你安心攤開傷口的地方,知道有人會認真聽、認真懂。就像那個被撞的車主,當有人聽他訴說生氣和驚嚇,他才能冷靜,談怎麼修車、繼續旅程。你的傷口也值得被看見、被理解,當你準備好,我們可以一起找出屬於你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