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理師,像我這樣算是有創傷嗎?算不算很嚴重?好像沒有別人嚴重齁?」
這樣的問題,我聽過很多次。
許多人走進諮商室時,帶著不安與不確定——不確定自己「是否真的需要這一次諮商」。他們說:「其他人遇到的事情好像比較嚴重⋯⋯」「我這樣是不是其實不需要來看?」「我應該可以靠自己撐過去的,可是我真的找不到方法了。」
說到這裡,他們往往陷入一種猶豫與自我懷疑,問道:「我是不是太誇張了⋯⋯有很多人比我更嚴重⋯⋯我這樣,算創傷嗎?」
「創傷的影響,不在於它夠不夠嚴重、值不值得被定義,而在於它在你生命裡留下了什麼樣的重量與痕跡。」
我們平常所說的「創傷」,並不只是指重大事故或暴力經驗。只要是那些,讓你在經歷之後感到內在失去安全感、超出負荷、難以回復,甚至過了很久,仍然在生活中留下印記的經驗,都可以是創傷。
有些創傷很明顯,比如經歷暴力事件、失去重要的人、遭遇突發事故;也有一些創傷很隱微,比如在關係中長期被忽視、被冷處理、不被允許表達自己、被期待「長大一點」、「乖一點」,或是經常被拿來與他人比較……這些經驗不見得劇烈,卻可能在我們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。
所以,當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「太小題大作」、是不是「值得被理解」、是不是「需要被照顧」,那或許,正是你受傷的地方最需要被看見的時候。
心理諮商的目的,不是為了幫你判斷你的痛苦是否達到某種「創傷標準」,我們更關心的是:
-這些經驗,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?
-它們什麼時候會隱隱作痛?
-你是怎麼一路面對這些傷口,走到現在的?
-而現在的你,又想怎麼照顧自己?
這些答案與感受,才是真正重要的。它們說明你是如何面對傷口,並努力尋找更好的方式繼續生活。
你隱隱作痛的「創傷」,不是一種「病」,而是你的身與心在告訴你:「當時真的很難,我需要你更多的溫柔、照顧與理解。」
所以,與其問心理師:「這算不算創傷?」「這有沒有嚴重到值得來諮商?」不如問問自己:「我,願不願意開始正視那些我努力壓抑的傷痛?」「我,想不想為自己找到一種新的方式,與這些傷口共處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