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女戰爭與重生之路

FEB 7, 2025

母女關係的初始像是細胞滲透入身體裡,有種「妳即是我、我即是妳」的融合感,母親和女兒擁有相似的身體,也因著這種相似性,當事人訴說時也容易帶著困惑,分不清楚是誰的問題,當事人可能從童年就被迫「打扮」成母親認定的樣貌,由母親詮釋的女性形象放置在女兒身上。

有時聽到他人閒聊時會說「還是生女兒好,生女兒貼心」,這話無意間傳達了對女兒「附加價值」的期盼,許多「女兒們」成為媽媽的訴苦對象,把身為人妻、人媳甚至原生家庭的委屈都傾訴給女兒,尚還幼小的女兒可能會認為「讓媽媽快樂」是她的使命,也可能承載母親未完成的遺憾和夢想,母親的話語無形中嵌入女兒內心,例如:「要成功,有自己的事業」。問題是,這些話語很可能彼此矛盾或很難兼顧,例如除了成功的指令,也可能有「女人要有幸福的歸宿」、「小孩要自己帶才會放心」等等。

貼心的女兒容易把母親的話視為準繩,逐漸發現窒礙難行,或是和自己的慾望衝突,有別於兒子放飛,女兒可能被綁在母親身邊,畢竟她從小便陪伴母親、長期作為一位稱職的傾聽者,現在不管母親真的可以嗎?一旦有了這樣的念頭,緊接而來的就是揮之不去的罪疚感,若是母親又說了些語帶指責的酸言,把不快樂歸咎於被女兒忽略,母女戰爭轉瞬即發,當事人就會更想逃離這種令人窒息的親子關係。

那麼,父親去哪了?父親可能為了避免觸怒母親而「默許」戰事蔓延,更複雜的是母親甚至可能因為嫉妒父女間的親密,與女兒形成競爭關係;或是母親與女兒同盟,將父親視為局外人。

母女關係的僵局是控制與反控制的組型,當事人可以藉由心理諮商覺察和反思,畢竟這是長期置入的觀念和情感,無法視為異物排除,如果想全部清空替換,也就落入「唱反調」的迷思,以為反其道而行就可擺脫,其實沒有走出自己的路。

心理諮商的歷程,是讓母女關係走出相愛相殺,發展「自己的話語」,發掘「自己的慾望」、「自己的喜歡」,將母親所給予的再次進行選擇,從中可以再次認同和接納,也可以把不適合的部份裁剪或捨棄,因著日漸釐清的界線,忍受著可能發生的衝突,和一時的不諒解,但卻是寶貴的重生旅程。

有些母親因為體察到女兒的改變並加以接受之後,不再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,反而開展出自己精彩的人生;也有母親會一直深陷於怨恨和不快樂當中,將不快樂的原因歸咎在女兒沒順從己意。

重塑母女關係是從融合走向兩個獨立的個體,當女兒愈是作自己,母親也會改變對關係的看法和應對方式,心理諮商陪伴當事人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,停止將能量消耗在「愛」與「債」的糾葛,朝向更理想的自己和母女關係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