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裡,我們總是親密又甜蜜;但只要一踏出家門,他就像變了一個人,刻意與我保持距離,彷彿我們只是普通朋友。
社群上的關係無法公開,聚會時總是缺席,甚至連一張合照,都要小心拿捏彼此的距離,深怕一個不經意的親密動作讓人起疑。
有時候我會懷疑—是不是他不夠愛我?
如果他夠愛我,是不是就會願意為我勇敢?為我們的感情站出來?
但也有時候,我會提醒自己,出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需要面對的,不只是別人的眼光,還有對自我的再一次決定。
我理解他需要時間,可是這份理解,慢慢變成了我自己的痛。
不只是「出櫃」
即使在台灣,性別與性傾向的意識已經越來越普及,但對很多人來說,「出櫃」依然是一道沈重又難以跨越的關卡。看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走上出櫃的路,還是沒有足夠的信心—總有個聲音在問:「如果我出櫃了,會不會失去一切?」
他可能來自保守的家庭,有著宗教信仰的束縛,背負父母的期待,或在工作場所裡害怕被貼上標籤。對他而言,出櫃從來不只是「選擇」,而是可能引發一場翻天覆地的風暴。不是他不夠愛你,而是他還沒準備好,去面對那些可能的惡意與風險。
我們努力理解對方的痛,卻也明白—理解,並不會讓自己的擔心和委屈自動消失。
開啟對話吧!理解彼此
試著和你的伴侶聊聊吧!談談你心裡的擔心,也聽聽他內心的顧慮。親密關係本來就不容易,而同志伴侶的關係,往往還要面對更多來自外在的壓力與挑戰。
透過這樣的溝通,也許能讓彼此更理解對方所承受的重量:
「他為什麼猶豫不前?」
「你又為什麼感到孤單難受?」
有沒有可能,一起找到一個暫時都能接受的平衡?
又或者,至少在理解中彼此靠近一點,讓這段關係,不再只是誰在等誰,而是兩個人一起走在努力的路上。
出櫃不僅是一個「結果」,更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「過程」
每段愛情都應該讓我們自在、坦然,即使當下還無法公開,也不應永遠隱藏在秘密中。願我們都能誠實面對自己的心,也被真心珍惜與看見。
在這個過程中,你可能會發現你們的步調不完全一致,這並不是誰的錯,只是人生旅程中常會出現的不同節奏。你可以選擇留下,也可以選擇離開,但不論選擇哪條路,重要的是這是基於對「自己」深刻的理解與愛護。
願我們愛得誠實,也愛得不孤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