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情緒困擾時,許多人會疑惑「我到底該先吃藥,還是先做心理層面的治療?」
其實,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題,身為藝術治療師,有時當我遇到身心狀況十分辛苦的來訪者,我也會鼓勵他們除了投入藝術治療之外,同時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,透過藥物支持治療的歷程。
藥物能協助穩定生理機能與情緒波動,幫助睡眠與基本生活的維持;合適的醫師也會細心了解來訪者的困擾,並提供建議與心理支持。
藝術治療則透過創作的歷程,陪伴來訪者在相對充裕的時間裡,更細膩地探索自己,表達情緒與經驗,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氣與能力。
我常以「一片無際的大海」來比喻心理的困境。憂鬱、焦慮、空虛、失落等狀態,就像身處在一片廣大而深不見底的海裡。藝術治療像是一種學習游泳的方式,而藝術治療師則像陪伴學習游泳的教練或夥伴,協助你在情緒的大海中,找到適合自己的步調、呼吸與方向。有時候,藝術治療也像是一座小島,有著各種顏色的風景與蔬果,讓人暫時停靠與休息;你可以在那裡哭一場、喘口氣,等身心恢復力氣後再繼續前行。
藥物則像是一個「救生圈」。當風浪太大時,我們可能還來不及學會游泳,就已感覺快被淹沒。這個救生圈能在你尚未學會游泳、或還沒找到可以登岸的地方時,先讓你浮在水面上,爭取喘息與穩定的時間。當身心逐漸恢復力量後,我們便更有餘裕學習游泳,或重新啟程,去尋找下一個想抵達的地方。
在心理健康的照顧裡,藥物與藝術治療可以同時存在,並在不同階段相互支撐。
願每一位正在這片海上航行的人,都能在適當的時候被支持——有時靠著救生圈暫時歇息,有時登上小島調整呼吸,再以自己的節奏,慢慢游向更廣闊的方向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