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發一萬,爸媽皺眉、孩子笑開懷——一場關於信任與自主的親子練習

Nov 8, 2025

近期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,未滿 13 歲的孩童可由父母或監護人代領;13 歲以上的孩子,則能以自己的帳戶或提款卡領取。

這項看似簡單的政策,卻意外在許多家庭中掀起風波。不少父母擔心孩子亂花錢,也擔心這筆「自由支配金」會引發新的衝突。

孩子說:「這是政府給我的錢,你憑什麼管?」

爸媽說:「你又沒繳稅,這錢當然是我來管!」

看似是金錢歸屬的爭論,其實不只是錢的問題,背後,是「自主權」與「信任感」之間的角力。

對於 13 到 18 歲的青少年來說,這不僅僅是一萬元的問題,而是一個關於「我是誰」的練習。心理學家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指出,人類在不同年齡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,而青少年階段最核心的課題,就是建立「自我認同」。在這個階段,他們不斷透過嘗試與碰撞,想要從父母的保護與規範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
當他們能在過程中感受到能力、被傾聽與被信任,就會逐漸形成穩定的自我感與歸屬感。反之,若他們的聲音總被否定、決定權總被奪走,就容易陷入迷惘、焦慮,甚至以叛逆的方式爭取存在感。

因此,這次的「普發現金」其實是一個絕佳的親子練習機會。我們能做的,或許不是急著決定「這筆錢誰能用、怎麼花」,而是創造一個可以討論與共學的空間。讓孩子在討論中練習聆聽他人的想法、表達自己的理由,並體會「合作」與「責任」之間的平衡。

父母不一定要完全放手,但可以讓孩子參與決策,一起討論用途、比例與分配。例如:一部分可以用來買想要的東西,一部分存下來,當作未來目標的基金。這樣的對話,不僅幫助孩子建立理財觀念,更讓他在實際的生活經驗裡,練習「做自己的主人」。

如果你發現,親子間的拉扯越來越頻繁、溝通越來越困難,或孩子的情緒起伏變大、退縮、封閉,也可以透過預約兒童諮商或青少年諮商,讓心理師陪著你與孩子,一起找到理解與對話的橋樑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