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你離開之後,我才懂:我們仍在彼此生命裡前行

Nov 8, 2025

「你好嗎?」

母親驟世後一個月,忙亂的生活終於告一段落。該辦的事情都辦完了,文件、儀式、親戚間的交代,一項一項完成。回到原本的生活裡,好友與同事關心地問:「你還好嗎?」

腦袋一時空白。那句「你好嗎?」在耳邊轟隆隆地響著,我試著感受它對我的意義。
「嗯,都好。」自動浮現禮貌性的微笑,像是那句從小背熟的英語課台詞:How are you? I’m fine, thank you, and you?他們有些驚訝:「感覺你很堅強」「你比我想像的恢復得快。」

回到座位上,我又感受了一下自己:身體好像還好,心裡也還好。可是我是否「應該」要怎麼樣?母親才過世一個月,我是不是不該說沒事?是不是不該這麼快「好起來」?

常以為悲傷是線性的:從深沉難過到慢慢好轉,彷彿時間足夠就能淡去。其實,悲傷像海浪,有時遠去,有時又悄然湧來。一個味道、一段旋律、一段話,都可能讓酸楚瞬間浮現,來得快,難以預料。

「我以為我好了,直到那天在皮夾找到那張一起搭火車的車票。」

「那天走在路上,聞到綠油精的味道,他最喜歡的味道。」

那一刻,我又被悲傷輕輕推了一下,毫無警覺,也無法抵抗。但這並不是退步,也不是沒放下,只是心裡某個被愛過的地方,再次被觸碰。或許,悲傷從來不是要被「解決」的問題,而是一段持續存在的關係——提醒著我們,那份重要的連結仍在,只是換了一種存在方式。

在諮商裡,來談者常會問我:

「心理師,我已經哭了好多天,什麼時候才會好起來?會像以前一樣嗎?」

「你心裡想的『好』,是什麼樣子呢?」

「不再為此哭泣,不再因此不想出門,也不再覺得痛苦不堪。」

有時,我們太快地想「恢復正常」,想把悲傷收好、放進抽屜裡,好讓生活重新運作。

我們害怕被悲傷吞沒,也害怕它再次席捲而來,好像生活又會停擺。但悲傷並不會因為我們決定「該結束了」就真的結束。它會慢慢轉化:從劇痛,變成偶爾的酸楚;從滿溢的思念,變成心裡溫柔的存在。

當我開始允許悲傷用自己的節奏出現、退去,我發現「好起來」並不是不再悲傷,而是能帶著他繼續生活。

死亡,並不代表關係的結束。也不意味著你失去了那個人,而是關係進入了新的階段:「你會在生命裡,帶著他留下的養分與能量,繼續往前走。」

悲傷沒有時間表,不需要被催促,也不需要被終止。你永遠可以在任何想起他的時候,流下眼淚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