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與內疚之間—諮商裡的自我療癒練習

Oct  10, 2025

有些人走進諮商室,開口第一句就會告訴我:「我覺得我每次來都在批評家人,好像很壞、很自私。」

他們其實並不是要責怪誰,只是想說出那些長久以來難以啟齒的委屈。但一旦話出口,心裡又立刻浮現愧疚:「我是不是太苛刻了?」或者「他們其實也不容易,我是不是沒有體諒他們?」

每次聽到來談者這樣說,我心裡總有一陣酸:
明明是被家人深深地傷過,卻仍在為他們保留、替他們辯護。即使走進了諮商室,也依舊不敢太直接地說出那些「不滿意」、甚至「怨」的地方,彷彿一旦說出口,就成了不孝或自私的人。

我能從這份內疚裡聽見,那個對家人(曾讓自己受傷的家人)仍懷著很深的愛。之所以不敢責怪,是因為那份連結太重要了。從小被教導要懂事、要體諒、要感恩,於是連感到受傷時,也會急著在心裡替家人找理由。

只是,當「體諒」成了一種反射動作,就容易忽略:「自己正在受苦」那句「我知道他們也不容易」看似成熟懂事,卻常常讓我們更難承認:「原來,我也需要被理解、被安慰。」

諮商過程中,我常會陪著來談者一起去看,那份「不敢責怪」的心底,其實藏了多少壓抑的情緒。有時候,那不只是原諒或體諒,而是一種長年累積的習慣:害怕讓別人難受、害怕被誤會成壞人、害怕自己一旦說出真實的感受,就會破壞彼此的關係。說到底,我們最怕的,是失去關係,也是因為我們多麼渴望被愛、被歸屬。

我會陪來談者練習,分辨「愛別人」與「愛自己」其實並不衝突。
若總是努力理解別人,卻從未允許自己被理解,心裡的傷口只會一再被掩蓋。

在諮商裡,能夠誠實地說出委屈,而不急著替誰辯護,本身就是一種修復。
談論家人,不是為了責怪或撕裂,而是為了釐清:那些我長久以來背負的情緒,到底屬於誰?

說出家人讓我們失望、受傷的地方,並不是背叛家人,
而是一種回到自己身上的練習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