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傷的理解之旅

Oct  7, 2025

創傷比你想的更普遍

EMDR(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)的創始人——弗朗辛·夏皮羅(Francine Shapiro)提醒我們:創傷不只來自重大意外或悲劇。許多看似「小事」的經驗,也可能在心裡留下深刻痕跡。比方說,被忽視、被羞辱,或家族中長期存在的問題,都可能悄悄影響一個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。

創傷的來源

一、依附關係

童年時,主要照顧者的態度與方式,深深影響我們對自己的感受。有些父母並不是有意傷害孩子,而是因為自己也曾受過忽略或不當對待,不自覺地延續了相同模式。也可能是出於好意,但方式卻和孩子的性格不合拍,讓孩子感到壓迫或不安。孩子最需要的,是「無條件的愛與接納」。如果缺乏這份安全感,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就容易受傷。

二、成長過程

校園生活佔據了成長的大部分,在學校裡的點滴經驗,會塑造我們對自我的認同。除了嚴重的霸凌會造成明顯創傷,還有一些更細膩卻深遠的影響:被老師偏心對待、覺得自己格格不入、被取笑或貼標籤、在分組時常被落單,甚至在社群平台上被影射……這些經驗都可能讓人逐漸相信「世界很殘酷」、「我不被喜歡」,並影響日後與人互動的方式。

創傷情境的觸發

平常日子裡,我們或許感覺不到那些隱藏的痛。但一旦遇上特定情境,深埋心底的記憶可能被重新喚起。如果這時候被別人認為是「小題大作」、「想太多」或「太脆弱」,我們甚至會懷疑自己,是不是因為抗壓性太差才受不了。這一刻,你需要的不是更多責備,而是停下來,好好聆聽自己:剛剛是什麼觸動了你?那或許就是連接到過去創傷的線索,提醒你去安撫那個曾受傷的自己。

創傷的理解與療癒

療癒不是勉強自己「想開一點」或「立刻變好」。有時候,越是急著訂下新目標、強迫自己保持正向,跌倒時反而更挫敗。真正的療癒,其實是一段溫柔而緩慢的理解過程。你可以帶著好奇心,回望生命裡的片段,承認那些記憶的存在,因為它們同樣是你故事的一部分。若回想時覺得太痛而想逃避,那也很正常。療癒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一點一點的練習:每次只需承受自己能負荷的份量,然後允許自己停下來,給予安撫與接納。

療癒從覺察開始

許多人會懷疑:「我的經驗真的有那麼嚴重嗎?別人看起來都過得好好的啊。」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外表的順遂不代表沒有痛苦。最重要的,是你願意真實地接納自己。如果覺得獨自面對太難,心理諮商可以是一種溫柔的選擇。心理師能陪伴你一步步探索,幫助你釋放那些長久壓抑的感受。漸漸地,你會發現:你值得被愛,而且一直如此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