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把婚姻的辛苦放在孩子身上(上)

Sep 12, 2025

別把婚姻的辛苦放在孩子身上

你是不是常聽到:「我不知道該跟誰講和我先生/太太的事,家醜不可外揚,只能和兒子/女兒說。」

   這句話背後,藏著深深的孤單與壓抑。在婚姻裡感受到的無助,或許無法和朋友、親人談論,只能尋找最親近、最信任的人。然而,當那個對象變成孩子,這份信任就悄悄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。

孩子不是父母的情緒容器

孩子的心靈尚未成熟,他們會本能地吸收父母的情緒。當您向孩子傾訴配偶的不是、抱怨婚姻的不幸,孩子會無法分辨:

  • 「我是不是該站在某一邊?」
  • 「如果我安慰爸爸,就好像背叛媽媽。」
  • 「是不是因為我,爸爸媽媽才吵架?」

孩子因此感到混亂與自責,甚至在長大後,也會把「關係等於痛苦」的印象,帶入他們自己的情感或婚姻中。

在婚姻中受苦的人,需要是真實的聆聽,但孩子承受不起

父母需要有人傾聽、理解,這是真實且合理的需求。但孩子無法同時扮演「兒女」與「心靈伴侶」。當界線模糊,孩子可能表面聽您訴苦,心裡卻在默默承受焦慮與壓力,甚至提早變得「懂事」──不是因為他們成熟,而是因為被迫長大。

在我遇到的個案裡,即使孩子已經三、四十歲,有穩定的工作、照顧自己的家庭,外人眼裡是成熟、獨立的「大人」,但在心裡,他們卻依舊被父母婚姻的漩渦拖著走。

父母在吵架之後,把電話打給他們,哭訴、傾倒情緒;或是在家庭聚會中,當著孩子的面指責伴侶,期待孩子成為「公正的裁判」。久而久之,子女在扮演「安撫者」「和事佬」的角色裡筋疲力竭。

父母該知道的事

  • 孩子不是您的婚姻調解員。他們早已盡了身為孩子的責任,不應再承擔額外的角色。
  • 「我只能跟你說」不是愛的表達。這句話在孩子聽來,常是沉重的枷鎖,而非親密的連結。
  • 您的孤單值得被看見,但請尋找合適的對象。心理師、朋友、支持團體,甚至書寫與靈修,都是比孩子更合適的出口。

給父母的建議

當你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孩子作為情緒出口,這其實是求助的訊號。真正的愛,是把孩子留在「孩子的位置」,而把婚姻的困境帶到可以修復的地方。

請考慮尋求正式的心理諮商,特別是有家庭/伴侶諮商背景的心理師。他們能協助您與伴侶突破目前的僵局,建立更健康的互動。

雖然看起來增加了諮商的費用,但比起孩子長期承受的痛苦與負擔,這樣的投資相當值得。這不只是為了自己,也是為了真正愛孩子,給他們一個清爽、安心的成長空間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