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為什麼我還沒好?」:心裡的傷,不是忍過去就會癒合

Sep 11, 2025

很多人在諮商的過程中,常會帶著焦慮和自責說:「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,為什麼還是這麼痛?」或是「我都看懂了自己的問題,為什麼仍然會難過?為什麼夜深人靜時還是會為這件事落淚?」

我們常把心裡的痛苦,想像成感冒或發燒:只要時間過去、吃藥、手術,就會恢復如常。可是心理的痛並不是這樣運作的。我常用骨折或扭傷來比喻:在受傷當下,你不會要求自己立刻跑起來,甚至也無法像以前一樣走得快、走得穩。你需要時間去冰敷、觀察、感受,還要透過復健慢慢恢復。即使有時候復健的效果看不見,我們依然得一次次練習。

我也曾跟來談者說過,有些創傷就像跌倒後沒清乾淨的傷口。表面看似癒合了,但裡面可能還藏著小石子,讓人總覺得怪怪的、不舒服。那些看不見的東西,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時候帶來痛感。

心理諮商,可以是心裡的急救站,也可以是復健所。有時候甚至需要重新把傷口打開,慢慢等待它癒合。這些過程,都需要「時間與耐心」,而且往往是反覆的。有時我們明明已經很努力地療傷,卻還是會被新的撞擊打斷,只能重新開始。

所以啊,你不會要求扭傷的腳隔天就跑得跟受傷前一樣快、同樣好,為什麼卻要要求心裡受傷的自己,馬上恢復如常呢?

這可能代表著一個訊號:我們常常誤以為,內心受傷就等於自己脆弱、沒用。
但事實上,這些感受並不是失敗,而是因為你正在經歷一個真實的過程。

心理的傷口,並不是「忍過去」「撐過去」就會好。它最怕的,是我們用否認的態度對待自己:「這麼小的事不用放在心上」「我應該早就放下了」「別人比我更慘,我沒資格難過」。這些話並沒有真的安慰我們,反而像是在對傷口說:「我不允許你存在。」

諮商過程,是一段「允許自己」的旅程。允許自己承認「是,我受傷了」,也允許自己說出口「我還在深深受到影響」。跨出這一步,本身就是非常有勇氣的事。接著,在諮商裡我們會慢慢「把傷口打開並清理」,然後學會第一步、也是最關鍵的一步──「與痛共處」。

療癒不是一場比賽,更沒有一個標準時程表。只要你還感覺到痛,那就代表你正在尊重自己的感受,也代表著:「我需要自己好好地照顧與陪伴。」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