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慣把壓力往心裡吞,其實是一種自我消耗

Sep 10, 2025

今天想跟你們分享小偉的故事,他常常加班到辦公室只剩下自己一個人,雖然他也覺得好累,很想下班回家休息,但是他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撐一下,因為主管信任他、同事依賴他,所以不想表現出累的樣子,於是,他把壓力化成責任,默默扛在肩上。

直到有一天,他在捷運上突然胸口發緊、呼吸困難,那一刻他才意識到,原來長期壓抑的壓力,會悄悄地找上門,提醒他已經不能再忽視了。

不知道,你是否也有跟小偉一樣的經驗?

#壓力背後的心理機制

心理學中,這種習慣壓抑、假裝沒事的模式,往往和壓力調節有關,我們以為不說出口就沒事,但其實,情緒和壓力只是被暫時藏起來,並沒有真正消失。

我們之所以選擇把壓力往心裡壓下去,常見的動機有兩種:

1. #避免被認為不夠好 — 擔心如果表現出脆弱,就會讓人失望,甚至被貼上「沒有能力」、「不可靠」的標籤。

2. #強化自己可靠的形象 — 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是能扛得住的人,於是越累越假裝沒事,反而把壓力養成習慣。

但長期下來,這樣的硬撐其實是一種自我消耗,研究指出,當壓力沒有出口,它往往會轉化成身體症狀:失眠、頭痛、腸胃不適,甚至心悸;心理上則可能帶來焦慮、易怒、沮喪,讓生活陷入惡性循環。

#學會調節壓力的兩個反思

因此,可以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,能幫助你慢慢調節壓力,並學會和壓力共處:

1.#壓力對我而言是什麼?

它是動力,還是沉重的負擔?當你能分辨壓力的來源,就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因應方式。

2.#我從哪裡學會「要自己扛」?

回想成長經驗,或許家庭、學校、甚至社會文化,都曾告訴你:要堅強;然而,理解這些影響,能讓你明白,壓力的形成有時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,而是環境的塑造。

壓力不是敵人,當你能夠覺察它、調節它,並在需要的時候停下來照顧自己,你會發現,真正的力量不是永遠不喊累,而是在懂得扛起責任的同時,也願意把心安放好。

#練習善待自己

試著允許自己休息,允許自己說:「我需要幫忙」;當你能接納自己的限制,就能看見另一種力量:我不需要一直孤軍奮戰,而是可以被支持、被陪伴。

當你願意善待自己,壓力將不再是消耗,而會成為一種提醒—提醒你值得被好好照顧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