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伴侶關係中,許多人都在努力讓自己不要「太情緒化」。
努力不動怒、不失控、不表現出受傷的樣子。
因為他們曾經發現,情緒一多,關係就容易變糟。
但有時候,我們越是努力不有情緒起伏,就越難真正被看見。
我們戴著理性、平靜、有能力的面具生活,卻沒人發現,
在那個總是說「我沒事」的背後,有一塊渴望被靠近、被理解的地方。
那些你在關係中最容易痛的地方,其實往往也藏著你最深的渴望。
你因為對方晚回家沒說一聲而悶悶不樂,
也許你不是在生氣「回家的時間點對不對」,而是在問:
「我在你心裡是不是沒那麼重要,所以你沒有想趕快回家跟我見面?」
你因為對方在聚會上忽略你而突然變得沉默,
也許你不是在生氣「那一個忽略你的反應對不對」,而是在說:
「我有點怕,怕你其實覺得我不夠好,沒有其他人那麼有趣。」
每個「過度反應」的背後,其實都是一種「深度感受」。
當我們能在關係中,看懂彼此那些反覆出現的「痛點線索」,
不再只把它當成麻煩或問題,而是看見它是通往彼此心裡的隱藏地圖,
我們就更有機會在那裡,讓愛真正進來。
那是在伴侶關係裡,好需要一起練習的功課:
不再總是批評彼此的情緒,而是開始努力聽懂它的訊息。
希望在那些吵架、委屈、誤解的背後,
能一起找到一個讓彼此能更靠近的入口。
真正讓我們感到幸福的,不是從沒痛過,
而是當我痛的時候,你沒有走開、沒有批評,你努力理解,
你都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