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進入藝術治療初期,為什麼會出現「不同的樣子」?

Aug 12, 2025

「我覺得孩子最近變得很不一樣……,開始比以前愛哭、容易生氣、在學校的表現也不如以前了,是不是治療沒有幫助,反而讓他變糟了?」

  有些爸爸媽媽,在孩子開始進行藝術治療後,會提出如同以上的擔憂。然而,這種看似「退步」的情況,其實經常代表,孩子正在進入一個重要階段——開始放下防備,嘗試表現出真實的自己。

一、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出現這種狀況?

  有些特別乖巧、早熟、對自己要求高的孩子,當長期面對壓力,或遇到重大失落時,會選擇壓抑情緒、保持良好表現。然而,他們的「好」,有時是辛苦撐起的結果。

  當進入一個安全、穩定的治療關係後,孩子可能第一次感覺到「我可以被接住」,於是暫時放下了維持表面的力氣,原本被隱藏的壓力與不安,便漸漸顯露出來。

二、為什麼會出現退化的行為?

  在心理專業中,「退化」並不一定是負面訊號。它可能表示孩子正在回到更真實、更接近自己年齡狀態的樣子,例如:更依賴父母或老師、出現撒嬌或哭泣或情緒起伏大的情況、暫時較難以遵守生活常規等等。

  這些表現,其實也是孩子的潛意識在確認:「即使我不是完美的樣子,身邊的人還是會愛我並接納我嗎?」

三、家長與師長可以怎麼做?

  (一)理解並接納:把這段時期視為適應與復元的一部分,而非失敗或惡化。

  (二)減少追問與壓力:孩子未必能清楚說出原因,過多詢問可能增加焦慮。

  (三)增加陪伴與放鬆活動:一起玩耍、散步、創作,讓孩子感覺安全。

  (四)與治療師保持溝通:在治療師觀察與評估下,適時回饋孩子的狀態。

四、這個階段會持續多久?

  每個孩子的適應期長短不同,可能是幾週、幾個月,也可能更長。關鍵在於,孩子是否逐漸能用更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與需求,而不再只靠壓抑與硬撐。

  藝術治療不只是讓孩子「做作品」,更重要的是,建立一個可以放心表達的空間。當孩子願意卸下防備、展現脆弱,雖然在外表上看似退步,實際上卻是朝著心理復元的重要一步,而家長與師長的理解與接納,是幫助孩子安全走過這段適應期的關鍵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