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遺忘的傷,仍在心裡說話

Aug 10, 2025

被遺忘的傷,仍在心裡說話

小芸,是個開朗又愛笑的人;她總是主動組聚會、記得每個人的生日,是朋友圈裡的「氣氛製造機」。但有次聚會,她突然因為朋友的一個小玩笑忽然落淚,說不出為什麼,只說自己「突然很想哭」。

情緒失調,其實是創傷在說話

《創傷與復原》中提到:「創傷不只是發生的那件事,而是它如何停留在你的身體裡、影響你的情緒調節與人際模式。」,很多時候,我們以為自己早就走出了童年的陰影,但其實那些被壓抑、被冷落的情緒,還在我們的日常裡悄悄發作。

當創傷沒有出口,情緒就會找出口

就像故事中的小芸會對一句無心的玩笑反應過大,是因為她從小就活在父母吵架的家庭裡。每天回家都要猜爸爸今天心情好不好、會不會又摔東西,她的內在,有個長年處在不安狀態的小孩,還在等一個安全的擁抱。

創傷後常見的情緒反應包含:

•情緒起伏劇烈、容易受傷

•對關係極度敏感,常擔心被拋棄或被忽略

•明明沒發生什麼事,卻覺得胸口悶悶的、提不起勁

這些都不是「想太多」,而是大腦和神經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,讓人難以放鬆,甚至無法信任親密關係。

童年時的小芸曾在父母吵架後一個人躲在衣櫃裡哭,沒人發現;她說,那一刻她學會了「不能哭」、「情緒是沒用的」,也從此把情緒藏在微笑後面,直到多年後她發現,自己根本不敢讓人靠近,因為太怕再被遺棄一次。

如何慢慢修復?不是忘記,而是陪伴那個受傷的自己

走出心理創傷不是一條直線,而像是一條彎彎曲曲、時而倒退的路,但我們可以開始練習兩件事:

1. 為情緒命名,讓它有一個位置

試著告訴自己:「我現在很焦慮,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。」而不是責備自己「又想太多」。這樣的練習,能讓我們的內在小孩被聽見,而不是再次被忽略。

2. 練習和安全的人建立連結

創傷常讓人封閉心門、避免親密;但唯有在安全的關係中,我們才能重建「我是被接住的」這個信念。,小芸後來開始固定與心理師晤談,也與幾位朋友坦承自己的恐懼,她說:「我沒想到,原來脆弱也是一種力量。」

創傷不會消失,但可以被溫柔地承接

它可能不再以崩潰的形式出現,而是在你每次選擇善待自己、允許自己哭泣的時候,悄悄轉化為一種柔軟的力量。

你不需要急著好起來,只要願意陪自己走一段路,療癒就已經開始了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