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到「藝術治療」,你會想到什麼呢?
許多人第一個反應常常是:「我不會畫畫」、「我畫得很醜」、「我畫得不像」,於是退避三舍,覺得自己「不適合藝術治療」,或是感到緊張害怕,導致缺乏嘗試的勇氣。
然而,藝術治療並不是美術課,更不是美術比賽。事實上,並不需要很會畫畫,或具備任何藝術基礎,只要願意,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治療,體驗到創作的療癒性。
因為,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,重點不在於創作出「好看」的作品,而是透過藝術來表達內在的情感、想法、與經驗。
以下將介紹藝術治療的幾項特性,說明為什麼不需要會畫畫,才能體驗藝術治療。
1.重視過程
藝術治療相當重視創作的過程,而非作品的技術或美感,因此,即使只是隨意的塗鴉、剪貼拼貼、捏塑黏土,就算沒有完成任何一個圖形或作品,這些過程都有可能有助於舒緩內心壓力,乃至於表達內在受傷的情感。
2產生隱喻
有時候,當我們的內在傷痛太沉重時,很難完全以「語言」表達情緒;而藝術則像是一座橋梁,能將還未準備好說出口的事件或感受,透過象徵的方式,安全地呈現表達。這樣的表達,並不一定需要一幅完整的圖像,有時只是單純塗抹一個色彩,代表當下的心情;或是剪貼一張雜誌圖片,讓圖片代替自己說出內心故事,都是藝術治療可能進行的方式。
3.沒有對錯
藝術治療沒有標準答案,沒有「作品畫得好不好」的評價,也沒有「畫出來的內容是否對錯」的二元。每個人的創作都是獨一無二的,隱藏在作品中的人生觀與生命經驗,也都是可以被接納和允許的。
藝術治療不僅適合在經歷失落或情緒困擾時進行,也適合任何想探索內在世界,以及提升自我照顧能力的人。
在藝術治療的過程中,專業的藝術治療師會陪伴著你進行,如果有任何困難或疑問,也可以隨時與治療師討論,尋求支持。
這段路不會只有你一個人,藝術媒材與藝術治療師,都會是陪你同行一段的夥伴。
不論你是否會畫畫,藝術治療都能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你自由地表達與探索,溫柔地陪伴自己,走向更深的理解與療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