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心情糟透了,可以找誰聊聊?

MAR 1, 2025

記得這件事:只要願意開始找資源,本身就是很棒的一件事。

有些人對心理諮商會保持著猶豫不安的心情。會擔心:「我這樣的狀況需要找心理師嗎?」、「會不會心理師覺得我的問題很小、不值得聊?」、「心理諮商是不是很貴?」、「我去找心理諮商不就代表著我有問題?」這些困惑都很正常,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,心理諮商並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熟悉的自我照顧方法。

然而,心理諮商就像身體健康檢查,當覺得內心的想法、心情或是狀態有些卡關撞牆、壓力大到影響生活,或者只是想更認識自己時,都是適合透過心理諮商來自我照顧的好時機。

如何選擇適合的諮商心理師?

當你開始上網搜尋「推薦心理諮商」、「推薦心理師」,可能會出現好幾十頁的資訊,眼花撩亂的令人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瞭解…。以下分享幾個思考的方向,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縮小範圍唷!

考慮實際需求:如自我探索、情緒管理、創傷治療及親密關係議題等,選擇具有相關專業訓練或背景的心理師。

心理諮商機構:如政府機構─縣市衛生所、健康服務中心、心理衛生中心(通常會是免費服務,但有次數或時間限制);醫院─自費心理諮商門診(名額有限容易預約額滿);企業公司─員工協助方案(企業會與民間單位簽約,可詢問人事單位);心理諮商所或心理治療所(以自費諮商為主,心理師的資訊透明,部分機構有提供政府方案)。

諮商進行方式:如實體諮商、短期諮商、長期分析治療、藝術治療或有無視訊諮商等。

地點便利:是否好停車、是否鄰近捷運站或公車站等大眾運輸,方便抵達。

諮商費用:諮商費用是否透明、評估自己的預算是否可以進行一段時間的諮商。有無提供政府心理諮商專案。

每一位心理師的專長及特質都是獨特的模樣。都著不同的專長領域、諮商取向,也有自己的特質與性格。選擇心理師時,可以先從心理師的簡介、專長領域著手,了解他是否有你關心議題的經驗,也可以找找看他寫過的文章,從他的字裡行間,可以了解心理師的想法及脈絡是否跟自己接近。

也可以先預約一兩次嘗試看看,無論是自費諮商或是透過衛福部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,都可以真實的去經驗,與心理師的互動經驗,以及心理諮商帶給自己的感受為何。如果覺得不太合適,換一位也沒有關係,這就跟找醫生或健身教練一樣,都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。

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的感覺?

有些人會擔心:「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,會不會很尷尬?」

放心,大部分人第一次來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覺。心理師的工作之一,就是幫助你找到舒服的節奏,慢慢梳理你的想法。有時候,你可能只是聊聊最近的壓力,心理師就能從中整理出一些可能的模式,幫助你更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

每個人的諮商體驗都不同,但很多人形容,心理諮商像是一個「可以放心說話、不用擔心被評價的空間」。你不用準備好「完美的答案」,也不用擔心「說錯話」,只要帶著你的感受來,開始行動就已經是改變發生的開始了。

常見的心理諮商迷思

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諮商?

事實上,心理諮商適合任何希望了解自己心理狀態、提升生活品質的人。不一定非得是嚴重憂鬱、不安焦慮的程度才能尋求幫助。

心理師會不會告訴我該怎麼做?

心理師不是給標準答案的人,而是陪你一起探索可能的方向,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選擇。

給正在考慮諮商的你

如果你正在猶豫要不要預約諮商,不妨先問問自己:

1.最近的情緒、壓力有沒有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?

2.是否有些困擾,一直在腦海中浮現,卻無法自己釐清?

3.是否希望有個安心的空間,讓自己可以被理解、被傾聽?

如果答案是靠近肯定的,那現在或許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時機。

心理諮商不是一個立即改變人生的魔法,但它可以陪伴我們更認識自己,學會與情緒共處,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。願意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踏出一步,就是對自己很好的照顧。

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讓你對心理諮商有更清楚的了解,也希望你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師。如果你有任何問題,也可以留言或私訊詢問,讓我們一起找到讓自己更好的方法!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