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治療筆記:在成為心理師的路途上學習接納不夠完美的自己

MAR 3, 2025

我一直都是一個很努力的人,從很小的時候,我就發現自己很討厭「輸」的感覺——圍棋下不贏爺爺,我就自己一個人練習、模擬棋步;月考考不好,我就更用力讀書;常常別人在玩的時候,我在花心思想著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。這個習慣帶給我很多好的經驗,包括考上不錯的大學、研究所,出來工作之後,三年就擁有了自己的諮商所。一直以來,我總是和自己說:「你能在努力一點嗎?你要跑得更前面、跑得更快!」

然而,我這樣對待自己的習慣,卻變成了我在心理諮商中常常卡住的地方。因為諮商一直以來都是「兩個人的事」。當案主還沒決定好要往哪個方向走時,心理師不可以走得太遠。有時候,我們要面對的甚至不是「走去哪裡」的問題,而是在此時此刻有好多的感受需要我們去細細體會、接納、放下,而我常常面臨的挑戰是:我是否有足夠多的耐心陪案主就待在這裡,哪兒也不去。我們一起好好梳理對這些事情的想法、允許自己憤怒、哭泣、自我懷疑;接納現在的自己就已經夠好了。這對我和對案主來說,都是好難的課題。

有時候我會感覺到自己內心的「急」,裡面其實有很多我自己的需要,包括:「我希望你覺得諮商是有幫助的。」、「我想要感覺自己是一個有效能的心理師」、「和你一起待在悲傷裡,其實對我來說好沈重」⋯⋯這些部分如果沒有被我自己覺察、好好面對,就會變成無意識的「說服」,好像想要告訴眼前的這個人,我認為他應該怎麼想、怎麼感受比較好。

然而,在諮商的邏輯中,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。就算我再怎麼運用同理心,我也不可能比案主了解他的人生、他的感受,也無法幫他選擇什麼對他是好的。也因此,成為心理師的這幾年,我常常在修煉:「慢一點、再慢一點。」,也開始練習接受「不夠完美的自己」,允許自己偶爾偷懶、偶爾沒想法、偶爾想再多賴床一下。

謝謝每一位來到我的諮商室中的案主,有時候我會感覺,陪伴你一起走過人生中的一小段時間,讓我看見了不同於我自己的人生風景,也在我們的對談中學習很多很多。

相關文章

開啟我的諮商旅程回專業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