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在網路上的討論區,或者心理諮商的空間裡,會常常聽見這樣的心聲:
「不只是對伴侶,連朋友、家人也常讓我覺得失望。在我最難過、最需要陪伴的時候,好像總是只能自己一個人撐過去。」
如果深入去看,會發現這樣的孤單,往往來自我們對「陪伴」的期待,和對方給予的方式之間,有著不小的落差。你希望的是被理解、被聽見,但他們給的,卻是建議或解決方法。這些出自好意的回應,反而變成一種壓力。你覺得沒有人真正懂你,他們則感到怎麼做都不對,兩邊都很無力。
這樣的「錯過」,常常有兩個常見的原因:
🔸 沒有說出口的需要
你可能心裡會想:「他應該要知道吧?我表現得那麼明顯了。」於是你選擇不說。有時是不想開口求安慰,有時是不想暴露自己的脆弱,甚至偷偷希望對方能看穿你的堅強,在適當的時候說出那句你最需要的話。這些感受都很真實、很可以理解。但當我們沒把心裡的渴望說出來,對方就真的可能無法知道該怎麼靠近你。你想被懂,他也想幫,卻少了一座連接彼此的橋。
🔸 彼此的溝通習慣不一樣
「將心比心」雖然很美,但有時也會變成一種誤解。因為每個人面對壓力和情緒的方式都不同,有人需要傾訴,有人則習慣立刻找解決辦法。對方可能只是用他覺得「最好」的方式陪你,但對你來說,反而不適合。這時候,與其在心裡默默失望,不如坦白說明:「我現在其實不太需要建議,只是想讓你陪在我身邊就好。」這樣的表達,不只是自我照顧,也是在教對方怎麼愛你。
關係裡的靠近,是一點一滴練習來的
我們都渴望被全然理解、被剛剛好地安慰。可這樣的默契,不常天生就有,多半需要時間摸索、慢慢磨合。沒有人一開始就懂「正確」的反應是什麼,所以關係裡有時會有摩擦、誤解與失望。但只要願意說、願意聽,彼此就有機會越來越靠近。
如果你常常在關係裡感到孤單,覺得無論對方怎麼回應,都沒辦法安撫你內心的痛苦,那可能是一種疊加的傷痛——來自此刻,也來自過往。心理諮商是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那些沒被理解、來不及被安慰的傷,可以慢慢被接住。讓你放下那些一直扛著的重量,重新感受到愛與關係的滋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