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年前的我,第一次踏進諮商室,是因為一次失戀。那時候的我像是徹底破碎了一樣,才驚覺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。在過往的生命裡,我從未認識如何好好愛自己,更別說如何去愛別人。
明知道那段關係讓我受傷,但我卻遲遲無法抽離。內心深處有個聲音不斷對我說:「分離會帶來痛苦。」被拋棄、孤單的恐懼像一顆慢慢膨脹的氣球,最終把我壓得無法呼吸。那段時間,我甚至開始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逃避那些失控的情緒。
「妳是有選擇的。」
這是心理師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對我說的話。當時的我滿心困惑,完全無法理解這句話的意義。我只希望有人能替我做決定,幫我從這份痛苦中解脫。
隨著每一次的諮商,我逐漸揭開內心深處的創傷。心理師陪著我,一起看見那些被我壓抑許久的情緒。原來那些是從小的害怕和孤單,她告訴我:「要讓自己好好地感覺。」這句話像一道光,讓我開始面對自己一直以來的逃避。
有一次,我對心理師說:「可是等我離開這裡,外面就沒人陪我了。」她溫柔地對我說:「感受一下這個空氣清淨機的聲音、我溫和的聲音,我現在在。」這句話讓我第一次感到片刻的安心,也讓我學會試著活在當下,而不再一味害怕未來的孤單。
慢慢地,我的生活開始有了些轉變。我養了一隻貓咪,牠的陪伴讓我感受到溫暖與安慰;我開始運動,用流汗釋放內心的壓力。即使害怕的情緒依然會偶爾襲來,但我學會告訴自己:「這些害怕並不是真的,它們只是源於過去的經驗。」那些經驗,來自我童年時感到的孤單與缺乏安全感,但我終於開始懂得接納它們,並試著與它們共處。
終於,我鼓起勇氣,離開了一段不健康的關係。但回憶時常浮現,讓我感到焦慮。心理師告訴我:「你的心裡有好多房間,可以讓他們當客人。」我開始明白,過去的關係不該被趕走,也不必囚禁,而是應該被妥善安放。我不再試圖拆毀那些房間,而是讓它們保持原樣,靜靜存在。
偶爾,我會打開門,看見裡面擺放著曾經帶給我快樂與痛苦的片段。但這一次,我不再害怕,因為我知道——有些人只是個客人,偶爾造訪,不會永遠停留。於是,我開始在心裡建造新的房間,給自己,給珍惜我的人。而那個曾經讓我不斷回望的房間,正悄悄縮小,不再影響我的現在與未來。
其實在諮商的過程裡,我多次提及結案。
第一次提結案時,我並沒有準備好離開。
那時的我,只是希望證明自己足夠勇敢。但離開後的每一天,我都陷入深深的恐慌,甚至失眠、崩潰。過了一個月,我重新回到了心理師身邊。她溫柔地告訴我:「妳很勇敢。」這次的回歸,讓我感到自己被接納,開始覺得即使狀態不完美,我也沒有那麼糟糕。
半年後,我提了第二次結案。
這一次,我試圖說服自己接受分離的必要性。心理師告訴我:「要學會接受再見。」當時的我感到矛盾與抗拒,不知道該怎麼與孤單和平相處。離開的那天,我在捷運站大哭了一場。雖然難過仍在,但我告訴自己:「分離本來就會難過。我可以等一下,再繼續往前走。」
三個月後,我因為新的議題再次回到諮商室。心理師依然溫暖地陪在那裡,就像過去的每一次一樣。這一次的相聚,讓我感受到安全與穩定。
第三次提結案時,我終於能在心理師面前哭泣。這次的眼淚不再是單純的害怕或不捨,而是為了心疼自己一路走來的努力,感激心理師一路上的陪伴,以及珍惜這段重要的關係。雖然不捨,但我明白,這次的分離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,而如果我有需要她依然在。
「有勇氣試著表達自己的需求、想法和信念,同時保有妳的善良、可愛與獨特。」
心理師的這句話成了我的指引。從前的我總是假裝堅強、假裝自信,但內心卻厭惡自己的懦弱與恐懼。現在的我,學會了陪伴自己的情緒,即使難過、害怕或生氣,我也不再急著逃避,而是允許自己去感受,並在感受中找到真實的自己。
回想起這段與心理師共同走過的旅程,我的嘴角總是不自覺地上揚。分離雖然難過,但它教會了我如何面對孤單,用愛與勇氣陪伴自己,繼續向前走。